Zisha teapot by Artist Level 1, YONG Shu Ying 勇淑英 (L1-2016) 黄降坡 “井栏”
井栏壶
泥料:黄降坡泥
容量:220ml
作者:
勇淑英,室号"陶人陶语",1960年生于宜兴丁蜀镇。
八十年代初先后求学于江苏宜兴陶瓷工业学校陶瓷设计专业, 和中央工艺美院陶瓷装饰设计专业。分配在宜兴丁蜀镇陶瓷厂工作,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2016年 第二届)、画家、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会员、现为无锡高校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三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陶艺设计制作与研制工作,凭借多年积累的艺术功底和书画基础,集设计、装饰、制作、刻塑、书画于一体,创作了一系列紫砂陶艺作品,并善于把握不同陶瓷材质特点来体现作品特色,所创作的作品古朴甜醇、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融合传统、演绎现代,追求独特成为个人网络。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陶艺精品大展二十多荣获全国性艺术评比金、银、铜奖项,多件作品被省、国家级博物馆收藏,数十篇关于陶瓷技艺风格方面的论文在全国核心刊物及省级杂志发表,二十多件作品获外观专利。
泥料
降坡泥是近代新发现的紫砂原矿,是紫泥、朱泥和绿泥的共生矿。
其分为红降、黄降,还有其特别稀有的龙血砂。
90年代初,宜兴政府为开通丁山至宜兴的陶都路,为使公路降坡平坦,筑路工程开始挖坡而无意中挖掘到的部分紫砂原矿,后取名为“降坡泥”,此泥的发现纯属偶然,且存量稀少,是珍稀的泥料之一。降坡泥练制后出现老味十足、橙红中泛黄的烧成样貌,让人观之即生思古之幽情,经泡养后更是老味横生,直逼明清好泥。
壶型
井栏壶:顾名思义,其造型源于井栏。由陈曼生首创,为经典传统壶型之一,是壶型变化较多的一款壶。井栏壶,单说曼生井栏,就有很多样式。
曼生制壶知己彭年到访,互交茗壶心得。恰一丫环于院中井边取水,栏高水深,丫环腰身弯得似一只彩虾,二人见状相视而笑。曼生当即描绘开来,数遍终成一壶。彭年曰:“此壶命为汲水壶如何?”曼生摇头曰:“此壶天成,唯曰井栏。”
井栏一词,传统文化中多见,如“命理之学”中有“井栏”一格,陈式老架二路太极拳谱第四十一式为“回头井栏直入”。实际生活中的井栏即井之护栏,亦名井床,井幹。古人掘井多置井栏,有的还置井盖,井顶,井亭,它们即可护井,又能起到美化环境作用。井栏使井口高于地面,在实际生活中至少有三种功能:
第一、防止沙尘刮入井中,污水流入井中,起到清洁卫生的作用。加盖井盖,还可阻挡顽童向井中撒尿,歹人向井中投毒。
第二、防止人们因天黑或醉酒而不慎跌入井里,特别防止寒冬井边冻冰时汲水人滑入井里。
第三、防止井水外溢。井溢在古代被认为是“妖象”。
至于说井栏对环境的美化作用,一是井栏材质之美,如唐、宋、元宫中和贵族就有以金银玛瑙宝石镶嵌井栏的;一是井栏刻字之美,既井栏上镌刻的井名等文字,后者的艺术价值更大些。金石家叶昌炽在<语石>一书中,对苏州的古井栏做了一番调查考证,得宋元井栏拓片十余通,其中以杉瀆的“亨泉”严衙前的“复泉”,画禅寺的“方便泉”等甚是著名;书法家顾廷龙还将复泉井栏上的铭文拓下来,装裱成一本大开册页,由吴湖帆作画,章太炎、钱玄同、胡适、张元济、容庚等名人学者题咏,可见学术界人士对井栏文物的珍重。
该壶简单,无刻绘,出水十分顺畅。
好用,简单,耐看。研高的壶真的不一样。